摘自《種活藝術的種子- 朱銘美學觀》﹐潘煊 著 , 1999

丟繁瑣﹐丟精細﹐
丟那纏縛在手上的技巧和留在腦中的形式﹐
返樸歸真﹐大刀大膽與自心自性相遇﹐
斧鑿處﹐當木頭塊塊掉落﹐
技巧與形式棄了﹐
精神氣韻保留下來。

---------

「不必想」維持住創作的單純性﹐
因為它直截了當﹔
「不可想」﹐則堅守了創作的嚴肅性﹐
因為它不變質。
這便是我所體認到的藝術創作的真理。


--------

放掉緊繃、鬆弛自我﹐
進入創作﹐就像要進入熱水盆中泡澡的心情一樣﹐
沒有思考形成障礙﹐沒有知識前來打擾﹐
創作的自性悠悠然跑出來﹐這就是真我﹐
它佔據創作者的手和心﹐力道豐沛地活動了。

-------

沒有修行﹐就開不出
心中的花朵。
彫刻也是一樣﹐
拿了鑿刀﹐才想要任何具備
中國精神﹐
才想要怎樣能灌注時代
經驗﹐來不及了﹐
創作不是便利商店﹐
沒有那麼簡單方便。

-------

技術和藝術這互為表裡的兩面﹐
前一程是形而下的訓練﹐
累積的是手上的技巧功夫﹐練成了之後﹐
才能在後一程時以最流利的熟悉度﹐心手同步﹐
進行發射動作﹐直接激發內在潛能﹐造就藝術的極致。

-------

慢慢爬動的毛毛蟲﹐變成翩翩飛舞的蝴蝶﹐
表面上看來﹐好像從醜兮兮化成驚人的美麗﹐
然而﹐形態再怎麼變﹐它的生命還是同一個﹐
外人看不出﹐但毛毛蟲自己知道。

-------

一切修為條件都具足了之後﹐
提起畫筆﹐握起彫刻刀﹐
哪還需要再想﹖
創作的出現﹐
就如一顆蛋的出生﹐
完全不假思索﹐
自然得根本無法拒絕。

-------

將創作轉化為生活習慣來進行﹐
就像早晨起床後﹐刷牙﹐洗臉那麼家常﹔
將創作養成為一種態度﹐面對萬事萬物﹐
自成一個特有的對應方式﹐就算不想要都不行了﹐
因為它以生了根﹐渾然天成。

-------

因為習慣﹐變成自然﹐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丟失了
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的能力。
內在轉移工程就是要重新
尋回這個力量。

馬靜志提供 3/11/2006 Savannah,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