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

少年時候,看過『篝火』這個詞,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那是新文藝的濫調。

二十多年前,我退伍之後,又回到成大跟西格瑪生活了一個月。要離開的前夕,在小屋的日記,我生平首次,嘗試以類似詩的文字來表達我內心的感動和迷亂。信筆塗鴉,卻引來又銘及霍家訓真正的詩。家訓寫著:

暖著懷中一點酒意
念著那方那樁舊事?
哥哥 為什麼草總不是家鄉的那種青
醉著也不是那種寂寞
如果 如果紅爐裡有一蓬暖春
如果 如果遠方有一盆野火
容我寄寄心靈裡的枯夏吧

不是因為我對西格瑪的偏袒,不是因為那教人心酥的呼喚,看那『遠方有一盆野火』多好!

前不久,我出差到科羅拉多,在科泉的一個晚上,一個偶然的情境,『篝火』,這個我從來不曾使用過的字眼,突然在心頭浮現。回來之後,我覺得至少該寫個〈水蛙西游記〉之類的東西來交代此行的一些感受。然而飽滿的情,膨漲的心,我竟然對自己誇下海口說,就寫個〈落磯三疊〉這種嚇人的題目吧。那麼第一題就叫它〈窗外的篝火〉。

既以『篝火』為題,總要了解一下那是什麼東西。查查字書才知道,『篝火』不盡然是新文藝的濫調,在古詩文裡處處可見,有著豐富的意象。

篝,是竹籠子;可以當罩子,也可以是容器。臺灣北部的冬天霪雨連綿,在我小的時候,許多人家都會用粗編的竹籠罩著炭爐烘衣。那也就是古文中的衣篝。陸游有〈秋懷〉詩: 
『不惜衣篝重換火,卻緣微潤得香多。』六七歲的我喜歡坐著板凳,翻那火籠上的襯衣、尿布;大人總不忘叮一句,別熏焦了。

如果用細編的竹籠罩著燈火,那就是篝燈或篝火。篝火也可以是竹籠(當有內砵)或鐵籠子盛著燃燒的柴火做照明或取暖用(圖一)。衛戍屯駐的所在,夜間的篝火還有警戒的作用(watch fire)。王安石有〈寄張先郎中〉詩:『篝火尚能書細字,郵筒還肯寄新詩。』我想,這是他就著案前的篝燈寫成的詩,封緘後寄予張先。我也願意想像,是他,在屯駐的邊地,就微明的篝火草成的新詩,封入郵筒,憑驛馬傳送。

篝火後來又變成:在野外或空曠的地方架木柴而焚燒的火堆(bonfire);事實上,那是無篝之火。而新文藝所彈唱的篝火大抵上就是環繞著這一層含意。 
至於篝火在中國大陸還有一個通俗的用法—就是在臺灣叫做營火的—例如,『篝火晚會』(campfire)。

照明用的篝火還有個特殊的用途,那就是當做漁火(圖二)。鐵籠子裝著點燃的松明(柴),吊在船尾引來魚群;旁邊有豢養的鵜鶘等著。這種古老的捕魚法,在日本,稱做鵜飼,現今已成為夏日河川觀光的一景(圖三)。有了這樣的圖像,再來看元人柳貫的〈潮溪夜漁〉詩:『兩岸櫟林藏曲折,一篝松火照微茫。』也就比較清楚了。

〈篝火〉又是《源氏物語》第二十七帖的篇名(圖四)。(日文漢字,音"kagaribi", Arthur Waley的英譯作"Flares"。)源氏心中對那名義上是他的養女的玉鬘懷著戀情。入秋,一個初月西沈的晚上,他突然來到玉鬘的房間,這時天色晦暗,窗外淒冷的風吹過蘆葦,唏嗦蕭瑟。看到玉鬘枕琴斜臥,他不由得心生懊惱。今夜,必然又像以往一樣,自己仍然會有虛怯靦腆的試探,然而一切終又回到原點。

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源氏看見庭中悶燒的篝火即將熄滅。喚人添了柴火,且移到離房舍稍遠的水邊。篝火的冷光映照著玉鬘不安的臉,黑髮襯著她的纖弱的手。源氏躊躇著,於是引古詩,自況,心似篝火,情濃如煙,掩抑難抒,何時能解,云云。機靈的玉鬘回道,篝火縱然煙濃,終究消散於空;又加了一句,人言可畏,君可去…。至此,源氏只能應道,就這樣罷。

1/11/2004

圖一 台架型篝

圖二 鵜飼用篝

圖三 鵜飼夜漁

圖四 源氏物語〈篝火〉篇(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