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聞網 2005 北京論壇 “人物專訪”欄﹕
美國學者林中明:舊經典活智慧

 

 

日期: 2005-11-21 資訊來源: 新聞網記者:校刊記者 董潔

 

一位中國文化的研究者,一位戰略學、國際關係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一位元電子晶片設計專家、一位元在美國有著20多項設計專利的高科技設計者——這就是美籍華裔學者林中明先生。但林先生更喜歡稱自己為中國文化的研究者和愛好者,我們的對話也就從中國文化開始。


 

舊經典活智慧

 

“用東方的智慧解決世界的衝突問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金在烈先生的這句話給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先生認為“東方的智慧”實際上更多的指中華經典中所蘊含的智慧,比如孔孟之道這樣的儒家文化。現在很多人對中國傳統並不瞭解,殊不知中華的典籍中蘊含著無窮的大智慧。

很多人認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注重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很難被消化吸收,但實際上很多中華經典用一句話便可以概括。如《易經》,“一陰一陽是為道”便是其思想的精髓;再比如《孫子兵法》,用一句白話文就可以概括其思想,即“用最小的時間資源廢熵達到最大的效果。”

“舊的經典加上新的資料就可以散發出活的智慧。”林先生說,他把這個過程又細化為六個階段:①現代化②消化③簡化④本土化⑤大眾化⑥世界化,“東方式的智慧是我們亞洲的根,我們應該從東方的文化中尋求動力源,走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樣的道路才真正適合東方,這樣的道路才走得通。東方式的智慧產生于東方的文化氛圍中,對於中華典籍中的智慧我們比較熟悉,將這些舊智慧經過現代化消化後,最終簡化成一句話或兩句話,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廣,最終輻射到全世界。可以說這是一條順勢而下的道路,也是踐行了《孫子兵法》的那句話‘用最小的時間資源廢熵達到最大的效果。’”

 

建設性的大戰略——大國精神

 

北京論壇這樣的學術盛會上,更需要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是林先生的看法。林先生所提出的“大國精神”,便是以一個很高的戰略角度為出發點所產生的建設性大戰略。

“所謂大國也者,非徒具大炮、大財,乃有大胸襟、大氣魄、大仁心者也。”這就需要回歸到對領導力量的解釋。林先生打了個比方,好比一塊鐵,原先上面的磁分子是無規則排列的,但是磁鐵的引力卻讓這些磁分子重新集中有序地排列在一起,這種化無序變有序的狀態即是一種領導力,領導力更多的是一種魅力,而非暴力。

做領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甚至犧牲。因此清初大儒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袁君篇》中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與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倍之勤勞,責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真正的領導除了具備能力的同時,更需要犧牲精神。

“大胸懷、大氣魄、大仁心”便是對這種犧牲精神的最好闡述。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想做大國,但是如果連大國的內涵都不懂,又怎麼做大國?即使一時做了大國,也非能長久保持之。

 

“民主和平是詭辯”

 

戰爭衝突總是來源於利益的爭奪。西方三千年的戰爭史昭示著,使用戰爭是獲取利益的最直接有效途徑。德國的戰略學家克勞塞威茨就說過,使用無限暴力,使一方的暴力壓倒另一方,從而取得勝利獲得利益。林先生指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文化,西方世界尚武,即使沒有敵人也會製造一個假想敵。東方文化則完全有別於西方,東方是講究“和為貴”的。

“而現代社會,在進步的時代中,利益的獲得並非只能依靠暴力,而應該用智力壓倒對方取得利益。”林先生如是說。“爭奪利益的戰爭目的未變,但是方式卻發生變化,如果能用經濟、貨幣和文化企業這樣的智力方式取代暴力方式,我們為什麼還要選擇‘流血殺人’?現實證明,戰爭方式不是一種最小付出最大收益的有效方式,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便是最好的例證。就好比吃飯,最終的目的是吃到盤中的菜,但是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東方人可以用筷子,西方人可以用叉子,阿拉伯人還可以用手抓,形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

而對於美國在全世界推行的民主和平論調,林先生則斥之為“民主和平是詭辯”。大量的事例證明,民主的國家之間並非沒有戰爭。英國和愛爾蘭都是民主國家,但歷史上戰爭衝突不斷。民主和平只是包裹美國霸權野心的“美麗外衣”。從美國的歷史上來看,戰爭的目的是爭利,爭利的方式是使用暴力,這些都沒有變過,唯一改變的就是戰爭的口號,而“民主和平”就是現在美國最新的戰爭口號。

 

“斌心雕龍”vs“藍海戰略”

 

物質世界是有限的,但是精神世界是無限的,二者結合起來產生的力量是無限的。

林先生用“文武之道”“斌心雕龍”來解釋這個道理。林先生說:“文”的最上乘定義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武”的最下乘定義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種物質性。單獨和過分的“文”或“武”,都不是中華文化中所謂的“道”,動能結合的“文武之道”,稱之為“斌心雕龍”才具有現代實用性。“武”是物質基礎,而“文”是一種創造,二者相結合可以彌補物質世界的不足,使有限拓展成無限。林先生打了個比方:就好比原來一張餅,在一度空間內的大小不變,所以你爭我搶自然衝突不斷,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張餅做厚做高,做成三度空間的餅,資源量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
 
簡而言之,“斌心雕龍”即為一種創新性,一種可以使價值循環產生的新思維。

最後林先生提到哈佛商學院最近推出的暢銷書——《藍海戰略》。林先生認為“藍海戰略”便是東方式的“斌心雕龍”之術在西方的體現。“藍海戰略”相對比於以前的以“零和策略”為基礎的“紅海戰略”,提出了用一種創造性的新思維創造財富。這種“創造學說”所產生的收益是循壞的,是雙贏的,因此也會更持久更穩定。

 

結語

 

一陰一陽,一虛一實,一文一武,這些都是中華典籍中最古老的智慧,古為今用後,二者相調和所產生的能量在現代社會中仍是無窮的。近代以來,東方人學習西方時,“實的東西”學得太多,很多問題都只會從細節切入,卻把最本源的虛的“文之道”丟了。當今的時代,需要“斌心雕龍”,需要“藍海戰略”,同時也需要一種高屋建瓴的大戰略眼光。

附﹕

国际关系专家林中明:群龙无首有何不好?

北京大學校友網 2005.11.18

● 万小龙

在11月16日(2005 北京論壇)国际关系分论坛的讨论当中,华裔美国学者林中明先生所做的即席发言十分精彩。在讨论的间歇,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林中明先生。


林先生引用《易经》中的文句指出,“龙”是不分大小强弱,彼此平等对待,互尊互敬的一种动物。单纯讨论中、日、韩三国谁来引领东亚没有意义,在“龙”的层面,不应该有领导。“谁说群龙无首就不好了?龙不是狗和猫,懂得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林先生以龙喻国,其观点追古溯源,新颖独特。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渡河时是等所有士兵渡过后最后一个渡河的,领导不是下命令而是做牺牲的”,林先生又引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内容再次强调做领导其实是一种付出和牺牲。他认为尽管中国在崛起,但东亚真正的和谐状态只能出现在“群龙无首”的格局中,或许,这也暗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

来源:北大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5-11-18 16:05:09